中心主任

陈丹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1月获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4-7月在奥地利Graz(格拉茨)大学做访问学者。先后承担本科生《结晶学与矿物学》、《矿物岩石学》以及研究生《高级矿物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进展》的课程教学和秦皇岛柳江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的野外教学任务,是“晶体光学和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从事岩石大地构造研究。以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北秦岭和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造山带为主要工作地区,运用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开展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俯冲带深部流体演化和元素活动性、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的岩浆响应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主持和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和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以及中石油辽河油田结晶岩储层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横向协作项目等30余项。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岩石学报、科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冶金工业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是基金委创新群体“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群体成员。

主要学术成就:

1、在北秦岭造山带首次发现超高压标型矿物柯石英,为北秦岭造山带存在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在北秦岭东段松树沟超美铁岩旁侧原定为接触变质成因的榴闪岩中发现典型的榴辉岩相矿物组合,确定该榴闪岩为区域变质的退变榴辉岩,为北秦岭造山带是否存在Grenville造山作用提供重要约束;明确提出北秦岭造山带为典型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3、依据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借助变质相平衡计算,首次确定柴北缘鱼卡榴辉岩、沙柳河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4、在柴北缘超高压榴辉岩中发现不同规模和产状的浅色(脉)体或多矿物固相集合体,结合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提出柴北缘超高压榴辉岩在峰期变质之后的抬升阶段经历了多期熔/流体活动,并提出柴北缘早古生代部分花岗岩是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部分熔融的产物。该项研究为陆壳俯冲过程中的熔/流体活动活动的规模和形式、以及陆壳俯冲与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科研获奖

1、“秦岭70Ma以来地层格架与时间标尺及生物环境演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

2、“中国西部三趾马动物群生态序列与年代序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

3、“中国西部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与大陆深俯冲作用及其动力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

4、“地质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法改革”,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

5、“注重基础,強化实践,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体系”,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