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创新

1.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使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研制了大量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软件,实现了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有效转化,促成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中心所开设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多项成果已申报国家专利。中心石油勘探平台和地质工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训练项目有80%源自教师研究成果,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2. 持续深入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主动适应并及时融入最新的学科发展和教改需求与成果,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地质基础—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实际案例”的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在强化基础实验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实验和案例教学。根据现代地质学的进展和实验内容,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设置实验,从科研课题中精选部分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和应用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建设实际材料库。引导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互动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中心非常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多来自油气、矿产和环境、灾害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如真实砂岩模型驱替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其自主开发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制作技术、模型显微恒温技术、图像分析技术、模型组合实验技术等,被生产单位广泛应用于储层物理、油气运聚、成藏和提高油藏采收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建立了教授“进驻”实验室、领衔实验室建设的机制,以课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成果带动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手段、仪器设备、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先进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打破了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之间的壁垒。中心与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大型仪器公共实验室,实现了空间共享,资源共享;基础教学实验室与专业教学实验室融通,建立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建设水平;教学仪器与科研仪器融通,由“211工程”和“基地基金”投资购买的大型科研仪器全部面向实验教学开放,为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优良条件,做到了科研反哺教学。如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构造模拟实验室在特聘教授姜大志的领导下开发了系列构造模拟仿真实验技术,并及时的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开放,开设研讨课程。

5. 面向生产实际,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质量水平和实际使用效果。部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模型构建和内容设计,与诸多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了深度合作。相关企业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表现形式等,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软件编制过程中,教师与合作企业反复沟通,不断磨合与改善,大大提高了软件在生产实践中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些措施,理顺了中心管理体制,建立了教学和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了教学与科研上下贯通、相互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体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实验教学资源。